福建舰将迎重要纪念日 成长印迹一文回顾
福建舰将迎重要纪念日 成长印迹一文回顾
福建舰将迎重要纪念日 成长印迹一文回顾歼8Ⅱ首飞成功41周年之际,来自(láizì)工人日报(gōngrénrìbào)等近30家主流媒体的记者,日前共同走进“中国战斗机(zhàndòujī)设计研究的基地(jīdì)”“航空英才的摇篮”——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,参与“中国战斗机创新之路”国企开放日主题活动。
据了解,沈阳所是新中国成立(chénglì)后组建的第一个飞机(fēijī)设计研究所,主要从事战斗机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,先后(xiānhòu)承担歼8、歼11、歼15、歼35和无人机等五大系列共40余个航空(hángkōng)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(rènwù),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,为党的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951年,在百废待兴的(de)中华大地上,党和国家毅然决定创建航空工业以加强国防建设。在历经几年的修理、仿制过程后,更加深刻认识到(dào)独立自主(dúlìzìzhǔ)建设和发展航空科研事业的重要性——飞机的设计权(quán)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!
徐舜寿(右三)黄志千(右二)叶正大(左一(zuǒyī))
1956年,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——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(chénglì),这(zhè)也是沈阳所的前身。徐舜寿(xúshùnshòu)、黄志千、叶正大、顾诵芬等一批有志于航空报国的年轻人,纷纷加入到(dào)这支队伍中来,组成了我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队伍。
作为新中国(zhōngguó)自行设计(shèjì)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和(hé)第一种喷气式飞机,歼教1的研制随即启动,这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起点,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正式迈入自主设计的新纪元。
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歼击(jiānjī)教练机——歼教-1
1961年(nián)8月3日,沈阳所正式成立(chénglì),以“共和国长子”的担当肩负起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重任。
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空中力量,我们便设计研制相应(xiāngyìng)主战飞机”——这朴素誓言(shìyán)便如不灭灯塔,深植(shēnzhí)科研人员心中,熔铸成代代接续奋斗的精神脊梁。
“从创立之初,沈阳所就肩负着航空救国、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(lìshǐshǐmìng),每一步(yībù)发展都与国家需要、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(zài)一起。”沈阳所所长詹强说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为满足高空高速截击(jiéjī)作战的迫切需求,歼8战机(zhànjī)应运而生。
80年代,集成完善机载电子设备、武器及火控系统的歼8Ⅱ系列淬炼升级,长期(chángqī)担当起我国空中力量(lìliàng)的中流砥柱。
进入21世纪初,海洋(hǎiyáng)战略地位空前凸显,中国首型(shǒuxíng)舰载战斗机歼15横空出世,强化了国家海洋攻防能力。
当前,航空装备发展聚焦“打得赢、用得起”,2024年年底公开的新一代隐身多用途(duōyòngtú)战斗机歼35A采用(cǎiyòng)“一机(yījī)多型、空海孪生”设计理念,契合这一核心诉求。
2024年,沈阳航空科技(kējì)馆正式(zhèngshì)落成开馆,该馆以沈阳地区(dìqū)航空科技发展为主线,系统展示了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。活动期间,科技馆正式挂牌“沈阳市科普基地”。
“沈阳(shěnyáng)所(suǒ)是在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,听党话、跟党走是根植(gēnzhí)在血脉中的信念。”据沈阳所党委书记奚继兴介绍,建所64年来,历届党委都把型号研制作为工作核心。
这份(zhèfèn)信念穿越时空,始终是沈阳所攻坚克难、矢志超越的核心引擎。
挺立的脊梁,须(xū)以创新淬就“钢筋铁骨”。回望征程,从无到有、从陆基到海基、从有人到无人,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次跨越从来不只是(zhǐshì)技术参数与科研(kēyán)经验的简单叠加。
“前辈(qiánbèi)们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,在技术规范、试验手段、研制方案、管理方法等核心领域,为从空白(kòngbái)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起自主的设计体系与研发标准。”沈阳所(suǒ)首席专家王永庆这样告诉记者们。
在早期型号研制过程中(zhōng),《零件设计原则》《飞机设计员(shèjìyuán)手册(shǒucè)》和《图纸技术文件管理制度》等设计原则、规范、制度被首次制定,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技术体系。
与此同时,徐舜寿、黄志千、叶正大(zhèngdà)等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开拓者,顾诵芬、管德、李明、李天、杨凤田(yángfèngtián)等院士在这里锻炼成长;上百名航空界知名专家、上千名(qiānmíng)航空科研(kēyán)和管理人才从这里奔赴祖国各条战线。
在完成一系列(xìliè)开创性任务后,沈阳所面对国家需求,继续主动(zhǔdòng)擎起自主创新的火炬,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管理(guǎnlǐ)创新。在研发上,从(cóng)“七五”“八五”计划开始,不断预先研究隐身技术、舰载机技术、四代机技术,催生了歼15系列舰载机,以及重型、中型隐身战斗机的发展(fāzhǎn)。在管理上,在歼8Ⅱ研制期间建立(jiànlì)行政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系统;在歼15研制时期,创新运用IPT团队管理方式提升效率;构建“1+3+1”新型组织架构(jiàgòu),实行强项目制。
在这样的(de)体制机制(jīzhì)下,沈阳所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约(yuē)600项,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、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等。
“目前,新的制胜机理在不断(bùduàn)变化,必须有新质的技术,有跨代的能力,才能实现我们战场(zhànchǎng)上的优势。”王永庆说。
在“探索(tànsuǒ)一代、预研一代、研制一代、生产一代、保障一代”的战略布局下,沈阳所的发展愿景(yuànjǐng)从单一的设计中心,跃升为集装备(zhuāngbèi)研制中心、协同创新中心、能力建设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。
为实现这一(zhèyī)目标,“南北协同(xiétóng)、厂所协同、行业协同、全国协同”的新局面(júmiàn)正在形成: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;与兄弟单位联合成立协同创新中心;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组建“瘦西湖创新联盟”;构建辐射全国的“金点子”系列创意(chuàngyì)征集机制。
这些举措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(dìjìn),共同(gòngtóng)构筑起一个活力迸发、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,为飞机设计研究所真正做到面向体系、面向研制、面向实战,以技术创新(jìshùchuàngxīn)加速武器装备性能提升,为打造“撒手锏”和(hé)“必杀技”的战略升级提供坚实支撑。
“强起来要靠创新(chuàngxīn),创新要靠人才。”新中国航空工业七十余载的奋斗史诗,核心(héxīn)是一部人才辈出、精神永续的传承篇章。
沈阳所历经64年的积淀,先后(xiānhòu)走出(zǒuchū)7位院士—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两院院士顾诵芬,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、李明,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,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(yángfèngtián)、孙聪、王向明。
“这些院士们拥有非凡的(de)学识造诣、前瞻视野和德学双馨的崇高(chónggāo)风范,这是年轻一代的航空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。”奚继兴表示。
一代代总师、专家甘为人梯,将严谨求实的(de)科学态度、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(yǒngqì)、淡泊名利的奉献情怀,如薪火般传递给年轻人。
“刚参加工作时,每每遇到(yùdào)不太懂的问题去请教顾诵芬院士,他总是非常仔细耐心地解答,无论是气动力、总体(zǒngtǐ)还是重量方面(fāngmiàn)的问题,都能给出很好的指导。”王永庆说。
“90后”谢睿勋于2021年清华博士毕业(bìyè)后,选择回到家乡,成为了沈阳所材料与标准件技术研究室的(de)一名设计员。“我的师父(shīfù)为我设计了细致全面的培养(péiyǎng)方案,可以说是给角色、给空间、给反馈,让我成长很快。”
2024年,谢睿勋接过师父的(de)班开始担任室主任。“飞机材料工作千头万绪,每一个型号都要由我们专业(zhuānyè)来落实基础的材料和标准件产品,能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(gèngzhòng)了,但能参与到国家的装备研发中更是一种(yīzhǒng)不可多得的幸运。”谢睿勋说。
26岁(suì)的刘旭是一名工作刚满两年的飞机设计工程师,在进入沈阳所工作后,他有幸加入(jiārù)顾诵芬院士事迹宣讲团。
从创业维艰岁月里前辈们坚守的“三敢三严”工作作风,到(dào)歼8攻坚中凝聚起的“团结拼搏、严谨求实、艰苦创新、献身航空(hángkōng)”奋进(fènjìn)缩影,薪火代代相传,汇入(huìrù)“忠诚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攀高峰”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。
去年,具有世界(shìjiè)先进水平的(de)歼(jiān)35A隐身战斗机(zhàndòujī)掠过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空,以其卓越性能赢得全球瞩目,向世界昭示这不仅是中国航空科技的飞跃,更彰显着一代代航空人如磐的信念、如炬的创新(chuàngxīn)、如光的传承,其所激荡出的磅礴力量将一如既往托举着一架架战鹰列阵冲天,守护祖国的壮阔海天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)
歼8Ⅱ首飞成功41周年之际,来自(láizì)工人日报(gōngrénrìbào)等近30家主流媒体的记者,日前共同走进“中国战斗机(zhàndòujī)设计研究的基地(jīdì)”“航空英才的摇篮”——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所,参与“中国战斗机创新之路”国企开放日主题活动。
据了解,沈阳所是新中国成立(chénglì)后组建的第一个飞机(fēijī)设计研究所,主要从事战斗机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,先后(xiānhòu)承担歼8、歼11、歼15、歼35和无人机等五大系列共40余个航空(hángkōng)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(rènwù),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,为党的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1951年,在百废待兴的(de)中华大地上,党和国家毅然决定创建航空工业以加强国防建设。在历经几年的修理、仿制过程后,更加深刻认识到(dào)独立自主(dúlìzìzhǔ)建设和发展航空科研事业的重要性——飞机的设计权(quán)必须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!
徐舜寿(右三)黄志千(右二)叶正大(左一(zuǒyī))
1956年,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——沈阳飞机设计室成立(chénglì),这(zhè)也是沈阳所的前身。徐舜寿(xúshùnshòu)、黄志千、叶正大、顾诵芬等一批有志于航空报国的年轻人,纷纷加入到(dào)这支队伍中来,组成了我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队伍。
作为新中国(zhōngguó)自行设计(shèjì)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和(hé)第一种喷气式飞机,歼教1的研制随即启动,这是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起点,更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正式迈入自主设计的新纪元。
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歼击(jiānjī)教练机——歼教-1
1961年(nián)8月3日,沈阳所正式成立(chénglì),以“共和国长子”的担当肩负起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重任。
“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空中力量,我们便设计研制相应(xiāngyìng)主战飞机”——这朴素誓言(shìyán)便如不灭灯塔,深植(shēnzhí)科研人员心中,熔铸成代代接续奋斗的精神脊梁。
“从创立之初,沈阳所就肩负着航空救国、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(lìshǐshǐmìng),每一步(yībù)发展都与国家需要、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(zài)一起。”沈阳所所长詹强说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为满足高空高速截击(jiéjī)作战的迫切需求,歼8战机(zhànjī)应运而生。
80年代,集成完善机载电子设备、武器及火控系统的歼8Ⅱ系列淬炼升级,长期(chángqī)担当起我国空中力量(lìliàng)的中流砥柱。
进入21世纪初,海洋(hǎiyáng)战略地位空前凸显,中国首型(shǒuxíng)舰载战斗机歼15横空出世,强化了国家海洋攻防能力。
当前,航空装备发展聚焦“打得赢、用得起”,2024年年底公开的新一代隐身多用途(duōyòngtú)战斗机歼35A采用(cǎiyòng)“一机(yījī)多型、空海孪生”设计理念,契合这一核心诉求。
2024年,沈阳航空科技(kējì)馆正式(zhèngshì)落成开馆,该馆以沈阳地区(dìqū)航空科技发展为主线,系统展示了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。活动期间,科技馆正式挂牌“沈阳市科普基地”。
“沈阳(shěnyáng)所(suǒ)是在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,听党话、跟党走是根植(gēnzhí)在血脉中的信念。”据沈阳所党委书记奚继兴介绍,建所64年来,历届党委都把型号研制作为工作核心。
这份(zhèfèn)信念穿越时空,始终是沈阳所攻坚克难、矢志超越的核心引擎。
挺立的脊梁,须(xū)以创新淬就“钢筋铁骨”。回望征程,从无到有、从陆基到海基、从有人到无人,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次跨越从来不只是(zhǐshì)技术参数与科研(kēyán)经验的简单叠加。
“前辈(qiánbèi)们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,在技术规范、试验手段、研制方案、管理方法等核心领域,为从空白(kòngbái)起步的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起自主的设计体系与研发标准。”沈阳所(suǒ)首席专家王永庆这样告诉记者们。
在早期型号研制过程中(zhōng),《零件设计原则》《飞机设计员(shèjìyuán)手册(shǒucè)》和《图纸技术文件管理制度》等设计原则、规范、制度被首次制定,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飞机设计技术体系。
与此同时,徐舜寿、黄志千、叶正大(zhèngdà)等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开拓者,顾诵芬、管德、李明、李天、杨凤田(yángfèngtián)等院士在这里锻炼成长;上百名航空界知名专家、上千名(qiānmíng)航空科研(kēyán)和管理人才从这里奔赴祖国各条战线。
在完成一系列(xìliè)开创性任务后,沈阳所面对国家需求,继续主动(zhǔdòng)擎起自主创新的火炬,双轮驱动科技创新和管理(guǎnlǐ)创新。在研发上,从(cóng)“七五”“八五”计划开始,不断预先研究隐身技术、舰载机技术、四代机技术,催生了歼15系列舰载机,以及重型、中型隐身战斗机的发展(fāzhǎn)。在管理上,在歼8Ⅱ研制期间建立(jiànlì)行政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系统;在歼15研制时期,创新运用IPT团队管理方式提升效率;构建“1+3+1”新型组织架构(jiàgòu),实行强项目制。
在这样的(de)体制机制(jīzhì)下,沈阳所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约(yuē)600项,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、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等。
“目前,新的制胜机理在不断(bùduàn)变化,必须有新质的技术,有跨代的能力,才能实现我们战场(zhànchǎng)上的优势。”王永庆说。
在“探索(tànsuǒ)一代、预研一代、研制一代、生产一代、保障一代”的战略布局下,沈阳所的发展愿景(yuànjǐng)从单一的设计中心,跃升为集装备(zhuāngbèi)研制中心、协同创新中心、能力建设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。
为实现这一(zhèyī)目标,“南北协同(xiétóng)、厂所协同、行业协同、全国协同”的新局面(júmiàn)正在形成: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;与兄弟单位联合成立协同创新中心;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组建“瘦西湖创新联盟”;构建辐射全国的“金点子”系列创意(chuàngyì)征集机制。
这些举措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(dìjìn),共同(gòngtóng)构筑起一个活力迸发、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,为飞机设计研究所真正做到面向体系、面向研制、面向实战,以技术创新(jìshùchuàngxīn)加速武器装备性能提升,为打造“撒手锏”和(hé)“必杀技”的战略升级提供坚实支撑。
“强起来要靠创新(chuàngxīn),创新要靠人才。”新中国航空工业七十余载的奋斗史诗,核心(héxīn)是一部人才辈出、精神永续的传承篇章。
沈阳所历经64年的积淀,先后(xiānhòu)走出(zǒuchū)7位院士—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两院院士顾诵芬,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德、李明,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,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(yángfèngtián)、孙聪、王向明。
“这些院士们拥有非凡的(de)学识造诣、前瞻视野和德学双馨的崇高(chónggāo)风范,这是年轻一代的航空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。”奚继兴表示。
一代代总师、专家甘为人梯,将严谨求实的(de)科学态度、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(yǒngqì)、淡泊名利的奉献情怀,如薪火般传递给年轻人。
“刚参加工作时,每每遇到(yùdào)不太懂的问题去请教顾诵芬院士,他总是非常仔细耐心地解答,无论是气动力、总体(zǒngtǐ)还是重量方面(fāngmiàn)的问题,都能给出很好的指导。”王永庆说。
“90后”谢睿勋于2021年清华博士毕业(bìyè)后,选择回到家乡,成为了沈阳所材料与标准件技术研究室的(de)一名设计员。“我的师父(shīfù)为我设计了细致全面的培养(péiyǎng)方案,可以说是给角色、给空间、给反馈,让我成长很快。”
2024年,谢睿勋接过师父的(de)班开始担任室主任。“飞机材料工作千头万绪,每一个型号都要由我们专业(zhuānyè)来落实基础的材料和标准件产品,能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(gèngzhòng)了,但能参与到国家的装备研发中更是一种(yīzhǒng)不可多得的幸运。”谢睿勋说。
26岁(suì)的刘旭是一名工作刚满两年的飞机设计工程师,在进入沈阳所工作后,他有幸加入(jiārù)顾诵芬院士事迹宣讲团。
从创业维艰岁月里前辈们坚守的“三敢三严”工作作风,到(dào)歼8攻坚中凝聚起的“团结拼搏、严谨求实、艰苦创新、献身航空(hángkōng)”奋进(fènjìn)缩影,薪火代代相传,汇入(huìrù)“忠诚奉献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勇攀高峰”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。
去年,具有世界(shìjiè)先进水平的(de)歼(jiān)35A隐身战斗机(zhàndòujī)掠过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空,以其卓越性能赢得全球瞩目,向世界昭示这不仅是中国航空科技的飞跃,更彰显着一代代航空人如磐的信念、如炬的创新(chuàngxīn)、如光的传承,其所激荡出的磅礴力量将一如既往托举着一架架战鹰列阵冲天,守护祖国的壮阔海天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